网站建设免/优帮云排名自动扣费
《《计算机绘图基础》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精讲.ppt》由会员分享,可在线阅读,更多相关《《计算机绘图基础》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精讲.ppt(38页珍藏版)》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。
1、1,1.2.1. 绘图工具,1.2.2. 绘图仪器,1.2.3. 绘图用品,1.2. 绘图工具、仪器和用品,1.2. 绘图工具、仪器和用品,2,1.2.1.绘图工具,1.2.1.绘图工具,1.图板,图板的规格尺寸有: 0号 (900mm1200mm) 1号 (600mm900mm) 2号 (450mm600mm),图板工作边 胶带纸 图板 图纸,常用的绘图工具有:图板、丁字尺、三角板、绘图仪等。,3,1.2.1.绘图工具,1.2.1.绘图工具,主要用于画水平线。使用时,必须随时注意尺头工作边(内侧面)与图板工作边靠紧。画水平线要用尺身工作边(上边缘),使用完毕应悬挂放置,以免尺身弯曲变形。,2。
2、.丁字尺,4,1.2.1.绘图工具,1.2.1.绘图工具,一副三角板由45-90和30-60 -90两块组成。L为其规格尺寸。,3.三角板,5,1.2.1.绘图工具,1.2.1.绘图工具,曲线板用来画非圆曲线。描绘曲线时,先徒手将已求出的各点顺序轻轻地连成曲线,再根据曲线曲率大小和弯曲方向,从曲线板上选取与所绘曲线相吻合的一段与其贴合,每次至少对准四个点,并且只描中间一段,前面一段为上次所画,后面一段留待下次连接,以保证连接光滑流畅。,4.曲线板的使用,6,绘图机是一种综合性的手工绘图设备,可完成丁字尺、三角板和量角器等制图工具的工作,绘图效率较高。绘图机按构造不同分多种类型,下图为平行连杆机。
3、构绘图机。,5.绘图机,自动绘图机是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先进的电子绘图设备,绘图精度和效率都很高。,1.2.1.绘图工具,7,1.2.2.绘图仪器,1.2.2.绘图仪器,圆规是绘图仪器中的主要件,用来画圆及圆弧。,1.圆规及其附件,8,2.圆规的使用方法,1.2.2.绘图仪器,(2)取好半径,以右手握住圆规头部,左手食指协助将针尖对准圆心。,(1) 先调整针尖和铅心插腿的长度,使针尖略长于铅芯。,9,(4)如所画圆较小,可将插腿及钢针向内倾斜。,2.圆规的使用方法,1.2.2.绘图仪器,(3)匀速顺时针转动圆规画圆。,10,(5)若所画圆较大,可加装延伸杆。,2.圆规的使用方法,1.2.2.绘图。
4、仪器,11,3.分规的使用方法,(1)用分规量取线段,(2)用分规等分线段,1.2.2.绘图仪器,12,1.2.3.绘图用品,绘图纸要求纸面洁白、质地坚实,橡皮擦试不易起毛,画墨线时不洇透。绘图时应鉴别正反面,使用正面。 描图纸用于描绘复制蓝图的墨线图。要求洁白、透明度好。描图纸薄而脆,使用时应避免折皱,不能受潮。,常用的绘图用品有: 绘图纸、绘图铅笔、橡皮、擦图片、小刀、砂纸、胶带纸等。,13,1.2.3.绘图用品,2.绘图铅笔,软硬适中,14,1.2.3.绘图用品,绘图铅笔的磨削形状,画底稿、细实线及 写字的铅笔形状,铅笔应从没有标记的一端开始使用,保留标记易于识别。,(四棱柱形,其断面成。
5、矩形),(圆锥形),画粗实线的 铅笔形状,15,1.2.3.绘图用品,其它绘图用品,(2) 擦图片,(1) 砂纸,用于修磨铅芯头,用于修改图线时遮盖不需擦掉的图线,16,(3) 橡皮 应选用白色软橡皮。,(6) 胶带纸 用于固定图纸。,(4) 墨水 碳素墨水不易凝结,适用于绘图墨水笔;绘图墨水干得较快,适用于直线笔。,(5) 刀片 用于削铅笔和修改图纸上的墨线。,1.2.3.绘图用品,其它绘图用品,17,1.3.1. 等分线段,1.3.2. 斜度和锥度,1.3.3. 圆弧连接,1.3.4. 平面图形的画法,1.3. 几何作图,1.3. 几何作图,18,1.3.1.等分线段,1.平行线法,利用相。
6、似三角形的平行截割定理作图。,例:将已知线段五等分。,19,2.分规试分法,例:若将已知线段AB三等分,其作图方法和步聚如下:,A CB,A B,1.3.1.等分线段,20,1.3.2.斜度和锥度,1.斜度,斜度的大小通常以斜边(或斜面)的高与底边长的比值1:n来表示,它们之间的夹角“a”的正切表示,并加注斜度符号“ ”或 “ ”。,斜度是指一直线(或平面)对另一直线(或平面)的倾斜程度。,斜度=tga=H:L=(H-h):=1:L/H,21,斜度的画法和标注,1.3.2.斜度和锥度,斜度符号画法:,h=字高,22,2.锥度,1.3.2.斜度和锥度,锥度是指圆锥的底面直径与高度之比,或是圆锥台。
7、的底圆直径与顶圆直径之差与高度之比。,通常写成1:n的形式,23,锥度的画法和标注,1.3.2.斜度和锥度, 锥度符号的画法,h=字高, 锥度的画法,24,1.3.3.圆弧连接,1.圆弧连接的原理与作图方法,由一线段圆滑地过渡到另一线段的关系,称为连接。如用一直线连接两圆弧,该直线称为公切线;如用圆弧连接圆弧或直线,该圆弧称为连接弧;两连接线段中圆滑过渡的分界点称为切点。,25,圆弧连接的实质是圆弧与圆弧,或圆弧与直线间的相切关系。下表用轨迹方法分析圆相切时的几何关系,得出圆弧连接的原理与作图方法。其作图步骤是: 1) 求连接弧的圆心;(分清连接类别) 2) 求切点; 3) 画连接圆弧(不超过。
8、切点)。,1.3.3.圆弧连接,1.圆弧连接的原理与作图方法,26,O,O, 用半径为R的圆弧连接两已知直线, 作两条辅助线分别与两已知直线平行且相距R。, 由点O分别向两已知直线作垂线,垂足即切点。, 以点O为圆心,R为半径画连接圆弧。,交点O即为连接圆弧的圆心。,O,2.圆弧连接,1.3.3.圆弧连接,27, 用半径为R的圆弧连接两已知圆弧(外切), 以O1为圆心,R1+R为半径 画圆弧。, 以O2为圆心,R2+R为半径 画圆弧。, 以O3为圆心, R为半径画连 接圆弧。, 分别连接O1O3、O2O3 求得两个切点。,O1,O2,R1,R2,2.圆弧连接,1.3.3.圆弧连接,28, 用半。
9、径为R的圆弧连接两已知圆弧(内切), 以O1为圆心,R-R1为 半径画圆弧。, 以O2为圆心,R-R2为 半径画圆弧。, 以O3为圆心, R为半径画连 接圆弧。, 分别连接O3O1、 O3O2 并延长求 得两个切点。,R,R1,R2,O1,O2,2.圆弧连接,1.3.3.圆弧连接,29, 用半径为R的圆弧连接已知圆弧和直线, 以O1为圆心,R1+R为半径作圆弧。, 作与已知直线平行且相距为R的直线。, 连接O1O,求得与已知圆弧的切点。, 由O向已知直线作垂线,求得与已知直线的切点。, 以O为圆心,R为半径画连接圆弧。,O1,R1,R,2.圆弧连接,1.3.3.圆弧连接,30,1.平面图形的尺。
10、寸分析,(1)尺寸基准 标注尺寸的起点,称为尺寸基准。,1.4 平面图形的分析与画法,分析尺寸时,首先要查找尺寸基准。,通常以图形的对称轴线、较大圆的中心线、图形轮廓线作为尺寸基准。,一个平面图形具有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尺寸基准。,尺寸基准常常也是画图的基准。画图时,要从尺寸基准开始画。,31,1.4平面图形的画法,1.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,(2) 尺寸分类 根据尺寸的作用,平面图形中的尺寸可分为两类:,1)定形尺寸 决定平面图形形状的尺寸,称为定形尺寸。如圆的直径、圆弧半径、多边形边长、角度大小等均属定形尺寸。如下图中20、27、R32等。,定形尺寸 定位尺寸,32,1.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,2。
11、) 定位尺寸 决定平面图形中各组成部分与尺寸基准之间相对位置的尺寸,称为定位尺寸。如圆心、封闭线框、线段等在平面图形中的位置尺寸。如图6、10、60。,1.4平面图形的画法,注意:有的尺寸,既是定形尺寸,又是定位尺寸。,33,如图中,尺寸75既是决定手柄长度的定形尺寸,又是R10的定位尺寸。,图中的15、20、5、R15、R12等为,图中的8是确定5位置的定位尺寸。,1.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,1.4平面图形的画法,定形尺寸。,34,2.平面图形的线段分析,直线的作图比较简单,只分析圆弧的性质。 手工画圆和圆弧,需知道半径和圆心位置尺寸,根据图中所给定的尺寸,圆弧分为三类:,1.4平面图形的画法,。
12、已知圆弧 中间圆弧 连接圆弧,(1) 已知圆弧 半径和圆心位置的两个定位尺寸均为已知的圆弧。根据图中所注尺寸能直接画出。如图中的27、R32。,35,2.平面图形的线段分析,(2) 中间圆弧 已知半径和圆心的一个定位尺寸的圆弧。它需与其一端连接的线段画出后,才能确定其圆心位置。如图中R15、R27。,1.4平面图形的画法,(3) 连接圆弧 只已知半径尺寸,而无圆心的两个定位尺寸的圆弧。它需要与其两端相连接的线段画出后,通过作图才能确定其圆心位置。如图中R3、R28、R40。,36,3.平面图形的画图步骤,平面图形中,当有几个圆弧连接时,在两个已知圆弧间可以有任意个中间圆弧(也可以没有),但是必。
13、须有,也只能有一个连接圆弧。掌握这一规律,通过线段分析,即可知道该平面图形能否画出,其尺寸是否标注完全、合理。 平面图形的画图步骤: 一般从图形的基准线画起,再按已知线段、中间线段、连接线段的顺序作图。对圆弧来说,先画已知圆弧,再画中间圆弧、最后画连接圆弧。,1.4平面图形的画法,37,举例1 吊钩的画图步骤,(a)画基准线,(b)画已知线段,(c)画中间线段,(e)修饰并校正全图,1.4平面图形的画法,(d)画连接线段,38,本章小结,1. 学习机械制图必须严格遵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,树立标准化的观念。 2. 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绘图习惯,并能正确、熟练地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,能绘制出较好图面质量的工程图样。 3. 熟练掌握绘制几何图形的方法和步骤。,本章小结。